上架品牌:14 已上架宝贝:558
为啥这样说?
我们先来搞清企业客户的定义
明确一点,这里的“企业客户”特指“企业级”客户
美国“企业级号”核动力航母
企业级,英文对应“Enterprise”,如果看到上图的航母,你会明白,它的体量要足够大,业务要足够复杂。
所以,我们定义的企业级客户,应该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商业组织、大型企业、政府机关,如果按照以前“卖盒子”公司的归类,大概是下面这些行业类别>>
这些客户适合上云吗?
我们来看看当下公有云都圈了啥客户
仔细研究在国内运营的各大公有云服务商,你会发现,上面我们所列的8类“企业级”客户,公有云都不是他们的“菜”,当下公有云的主流客户包括:
1、重度互联网客户:
网瘾患者,业务重度依赖互联网,比如网游、互联网金融、视频直播、移动社交、O2O。
ARPU值指数:★★★★★
2、创业公司:
特指依托于公有云做价值再创造的公司们,他们可能是公有云的上游或者下游。业务同样重度依赖互联网,只是上面的“重度网瘾”如果有一天变成巨无霸,会离开公有云,自建生态链。
ARPU值指数:★★☆
3、建站群众:
这部分其实是以前的虚拟主机客户,包括SMB小微企业、个人站长、以及只在公有云上放门户网站的“企业级”客户,数量巨大,有一定黏度。
ARPU值指数:★☆
4、极客、开发者:
这一类客户属于“玩云”的,以学习和研究为主,数量巨大,贡献和黏度都很低。
ARPU值指数:☆
盘点下来,目前国内公有云的主流使用者,几乎没有“企业级客户”。
首先,不同行业,不同规模,上云的路径是不同的,或IaaS、或PaaS、或SaaS,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,但并非条条大路有人修。对于上面四类群体的前两种,业务模式单一,决策链简单,IT能力强,可以快速找到“通罗马”的大路,后面两种,ARPU值过低,不讨论。
反观我们定义的“企业级客户”,业务模式复杂,主营业务大多云和IT无直接关系,核心业务大都不具备迁移到公有云环境的条件,他们只是希望借助云来实现数字化转型,提高主营业务效率,对公有云,好奇又担心。
他们的“云”诉求其实是这样滴▼
要成功撩到企业级客户
公有云需要练哪些内功?
鉴于这些特点,一个公有云的服务商,要想获得“企业级”客户的青睐,需要7点关键能力▼
1、全栈云能力
全线打通IaaS、PaaS、SaaS。IaaS帮助企业低成本灵活地扩展计算规模,满足容灾、数据存储、业务峰值溢出需求。PaaS提供云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,SaaS则帮助这些企业提高移动性和协同能力。
当IaaS不止于与拼规模和测性能,当PaaS不止于制造噱头,当SaaS不止于追逐日活月活,或许,公有云服务才算是为进军企业级市场做好了第一层准备。
什嘛?你还为性能评测得了第一沾沾自喜?你还在大力宣传获得了xx大奖?
2、混合云能力
企业级客户的关键业务,大多运行在本地,保持应用程序跨私有云和公有云环境的连接性,其实是一项挑战,保证了这点,企业才有可能逐步把关键业务向公有云迁移。
3、行业解决方案能力
要做企业级客户,首先要了解这些行业的应用,整合场景化的解决方案。仔细审视一下那些解决方案,如果除了行业名称有区别,其他千篇一律,那还是歇歇吧。
4、企业级产品的已有渗透率
在这些企业级客户本地IT环境中,是否已经广泛使用过该服务商的相关产品,这与未来的混合云架构相关,也与客户的采购惯性相关。
这些渗透产品,包括计算、存储、网络等硬件,以及虚拟化、数据库、操作系统等软件。
5、销售队伍和渠道体系
企业级客户的项目销售是需要“High touch Selling”的,很难想象云服务商通过双十一打折卖云主机能打动企业级客户的,必须借鉴传统IT企业(卖盒子公司)的经验,建立行业销售队伍、售前顾问团队和渠道体系。
在office打个电话就想拿单?你太不把客户当回事了。
6、案例背书
各大云服务商真正拿得出手的企业级客户案例寥寥无几,大家都喜欢对AWS在CIA项目上击败IBM津津乐道,其实一个月后IBM拿下了美国内政部一个更大的单子。
在中国的企业级市场,谁的案例更多,谁就更有说服力,但似乎谁案例也不多。
7、自主可控
这个大家理都懂,不多解释,尤其是在“自主可控“被上升到如此高度的今天。
外资品牌纷纷表示不想听这条...
哈哈,高能预警的撕B内容来了!
云服务商们的撩企关键能力雷达图
下面,小黑羊挑几个耳熟蓝翔的公有云服务品牌,评价一下他们的七大关键能力。
注意,以下点评仅限于“他们到底是不是企业级客户上云的菜”▼
虽然目前AWS在国内仍处于有限预览状态,但毕竟是众望所归的公有云服务头牌,有必要分析一下。
AWS技术能力和全球市场份额没得说,但在国内,还是没有放开手脚,针对企业级市场,产品渗透率和销售体系都有短板。
行业解决方案方面,AWS其实非常用心,也极具场景化,涉及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有企业IT、金融、政府、教育、科学计算,遗憾的是:这些方案大多充满异域风情。
未来GA了,AWS的主要客户应该也会以跨国公司、对技术要求挑剔的重度IT公司为主,案例上,虽然AWS在全球金融领域和美国政府做得都不错,但是放在国内,一切还是未知数。
2Azure/微软云
如果单论Azure,微软的雷达图没这么好看。
但是微软的云,是不止于Azure的,现在他们已经打包了一个叫做智能云的“全家桶”,包括了Azure、Office365、Win Server、SQL Server、System Center、VS甚至还有企业咨询和支持服务,一副要通吃公有云、私有云、混合云的架势。
Azure的行业解决方案场景化做得很差,跟AWS完全不是一个档次,但是Office365却具备先天优势,弥补了不少短板。
微软产品在国内政企市场的渗透率超过80%,这点上,微软的云面对企业级客户有惯性,所以,在案例背书层面,他们是表现较好的,有上海政府、浙江高院、东风汽车、华山医院这类政府、企业和医疗客户。
在销售体系、支持体系和渠道建设上,微软在国内的多年耕耘,具备突破企业市场的必要条件。
当然,在自主可控方面,目前看微软吃点亏,世纪互联这张牌能打多久呢?
不过洋品牌“曲线救国”的榜样很多。
3阿里云
过去的一年来,阿里云的声势浩大,云平台的规模、品牌影响力、产品完善度包括营收都在越滚越大。但3A放在在一起做技术能力比拼,阿里云还是有些差距的。
行业解决方案方面,阿里云在政务方面下了些功夫,除了政务公共云,还提供政务专属云服务,至于其他几个行业,没有太突出的表现。
以前阿里云最具广告效应的企业级客户是12306,从效果看也很不错,把阿里云的资源能力发挥到了极致,但12306确实一个非常特殊的重度互联网客户,并不具备普适性。
另外浙江政务服务网也算是阿里云的标杆案例,作为一个公众服务门户,具备行业内的推广价值。而云上贵州这个案例,据观察,就有点言过其实了,目测画饼成分更高。
至于在企业级客户领域的产品渗透率,万网的域名服务算吗,钉钉算吗?
阿里的基因决定它更擅长toC式的营销,“High Touch Selling”有点难,但它拥有一直2B的销售先锋队——数梦工场,同时阿里也签了不少ISV合作伙伴,来弥补基因短板。
自主可控方面,阿里云能定义为国产云服务商吗?
4华为企业云
华为公有云的整体产品竞争力只能算中下水准,还需要的时间和实践磨砺,在IaaS层面,华为几乎软硬件全自主。
行业解决方案方面,大部分方案同质化非常严重,泛善可陈,但是在“云容灾”方向上精雕细琢,看来是寄予厚望。
华为的目的很明确:用自己的云,为电子政务、金融、医疗、公安、教育、能源、大企业等高端客户的核心IT系统提供容灾。
华为企业级客户产品渗透率很高,销售体系和渠道体系比较完善,说白了,以前干过企业级的“豪单”。当然,华为要解决的问题是,能不能把云业务真正变成战略业务,从目前看,还没这个条件。同时,销售系统的经验优势也是劣势,从卖盒子转变成卖服务,这道心里坎,够HWer过上几年的。
自主可控方面,华为还算是苗子比较正。
5腾讯云
腾讯云的雷达图更像小一号的阿里云,毕竟基因类似。
从产品能力上,腾讯云更适合重度互联网客户:游戏、视频、SNS等等,毕竟平台经受了腾讯两大超级APP的考验。与阿里云相比,腾讯云产品规划相对精准和聚焦,不追求大而全。
企业级客户细分解决方案,腾迅力度最大的当属“金融云”,更细粒度的划分保险、银行、证券和消费金融,并把业务模式分为公有云和金融专区两类,下了不少功夫。而其他的政务、医疗方案,就没什么特点了。
案例方面,有泰康人寿、广发证券、四川政府等企业级客户,具体应用规模,不得而知。
企业级销售体系,腾讯云似乎还不如阿里云准备的充分一些,与华为微软比,差距就更明显。
自主可控?腾讯云和阿里云是一个情况……
为什么说这些?
企业级客户上云很重要吗
很 重 要
很 重 要
很 重 要
重要的事情说三遍
所有人都知道
以前,国内公有云不赚钱
现在,国内公有云也不赚钱
未来,国内公有云短期也很难赚钱
(把别人都耗死了,另当别论)
所以
所有的公有云服务商
都觊觎企业级市场
都憧憬私有云、混合云
而企业私有云(或者企业新IT)
最有机会的是那些觉醒了的“卖盒子”公司
热门产品
交换路由
FW/ACG
布线材料
域.学院
购买咨询
020-6107 3301
(周一至周六 9:00-18:00)
解决方案
网络解决方案
安全解决方案
综合布线解决方案
服务解决方案